文、编辑|小娄
早知道扶人会惹这么大麻烦,就算绕道走也不会停下车。
9月14日上午湖南桃源的街上发生了令人感动的一幕。
原本带着儿子去医院看病的尹先生看到路边有个倒在地上还被自行车压着的老先生发出痛苦地呻吟。
热心的尹先生当即停车去把老先生扶起来,之后尹先生便离开了。
可谁知几个小时后他竟然接到了警察的电话,电话那头说出“肇事逃逸”四个字让他一头雾水。
展开剩余93%很快尹先生反应过来自己这是被讹了,他想要自证清白但奈何事发地附近是个监控死角。
事情在纠缠了半个月后终于有了结果,而央媒也紧接着发声,让“扶人被讹”一事有了新的反转。
扶人反被讹事件再次上演
9月14日早上,尹先生的儿子发烧了。
为人父母的,看见孩子生病心里很不是滋味,恨不得自己能替孩子吃了这份苦。
看着儿子症状有些严重,于是尹先生赶紧骑上摩托车准备带儿子去医院看看。
毕竟小孩子的病可马虎不得。
路上尹先生很着急,可带着孩子他也不敢骑得太快。
但越是着急越是容易出事。
走到路口时,尹先生停车等绿灯,结果听到一阵微弱的呻吟声,这让他下意识地四处搜寻。
定睛一看,原来有一位老人正倒在地上,腿被自行车死死压住,脸色苍白地挣扎着。
看到这一幕,尹先生忘了自己要赶着去医院,而是立即下车准备去帮一帮老人。
尹先生先将压在老人身上的自行车给挪开了,接着又将老人给扶起来。
做完这些他忽然想起来自己还要带儿子去医院看病。
再一看周围来人了,于是尹先生就让其他人帮忙看一下老人等救护车来,自己要先行一步。
之后尹先生带着儿子去了医院看发烧。
对于自己的这个善举,尹先生原本没放在心上。
然而几个小时后接到的那通电话却让他浑身冒冷汗。
电话是交警打来的,对面语气严肃地告知他“涉嫌撞人逃逸”。
尹先生很快想到了自己来医院前扶人的事,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会跟肇事逃逸沾上边。
还没等尹先生思考明白,就又接到一个电话。
这次不是交警,而是自称被他撞了的老人家属。
对方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就怒怼尹先生,还说让他赔偿三万元的医药费。
更离谱的是这位家属还出言威胁,表示尹先生不给赔偿就要以“无证驾驶肇事逃逸”的罪名让他吃牢饭。
更离谱的是这位家属还出言威胁,表示尹先生不给赔偿就要以“无证驾驶肇事逃逸”的罪名让他吃牢饭。
这下尹先生算是明白了,自己这是被讹了。
本来他帮人是没有想要回报的,可也不能仗着他善良就肆无忌惮的欺负他吧。
在尹先生跟家属解释事情来龙去脉的时候,对方根本就不相信。
甚至说出了那句经典的“不是你撞得你为什么要扶”?
很快尹先生了解到了自己离开后发生的事情。
老人被送到了医院,结果检查发现腿摔骨折了。
老人年纪大了,对于自己摔倒这件事回忆的不是很完整,但偏偏记住了周围人随口说的一句“碰到了摩托车”。
后来老人将这话说给家人,家人便觉得是尹先生干的。
有人说想要证明尹先生的清白很简单,调监控就可以了。
毕竟现在交通那么发达,各个路口都有监控的。
可好巧不巧,老人摔倒那个位置是监控盲区,因此监控视频根本无法证明尹先生与老人摔倒没关系。
事发后的十几天里,李先生感觉自己一直过的很煎熬。
他不仅要照顾生病的儿子,还要面对老人家属的无理取闹。
最重要的是他得去找能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
尹先生找来不少亲友,让他们帮助自己一起寻找周边的监控,看能不能找到一点相关的证据。
十几天的时间里,一大帮人找遍了附近所有的监控。
就在尹先生绝望之际,事发地附近居民楼的楼道监控救了他。
里面的内容显示在尹先生到达事发地之前老人就已经摔倒了。
事已至此,尹先生的清白得以验证。
老人家属见状只是无所谓地说了一句对不起,完全没把这些天对尹先生的伤害当回事。
老人家属见状只是无所谓地说了一句对不起,完全没把这些天对尹先生的伤害当回事。
9月底咽不下这口气的尹先生决定将事情发布到网上,没想到迅速引发数百万网友热议。
有人心疼他的遭遇,认为十几天的煎熬,不能用一句对不起就想打发?
有人愤怒于家属的行为,说这不是讹人是什么?好心反倒成了原罪?
更有人担忧地表示下次再遇到老人摔倒真的不敢扶了。
热心助人反被讹事件层出不穷
尹先生的遭遇很多人都遇到过,在全国各地,类似的“好心没好报”正在不断上演。
今年5月,江苏南京的杨先生看到一位满脸是血的老人摔倒在地,不顾围观者的提醒上前帮扶。
他还贴心地将老人扶到路边、帮忙联系家属。
可老人的儿子赶到后不分青红皂白就指责他是肇事者,要求他承担医药费。
好在现场有监控和路人作证,交警迅速查明老人是醉酒后自行摔倒。
杨先生不仅洗清了嫌疑,还被授予了见义勇为奖励金。
即便如此,杨先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
毕竟要是没有监控,那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这些案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救助者出于本能伸出援手,却被反咬一口。
家属以“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为逻辑,强行索要赔偿。
救助者被迫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自证清白,即便真相大白,诬告者往往也只是口头道歉,无需承担任何实质性后果。
这种“低成本讹诈”的模式,正在一点点侵蚀着社会的善意根基。
就像网友所说:每一次讹诈事件,都是对善良的一次劝退。
央媒出手,无需再纠结“扶不扶”
尹先生的遭遇不是简单的民事纠纷,而是对社会善意的伤害。
事件发酵后,央广网等央媒都出来发声,直指问题核心。
让救助者自证清白,本身就是对举证责任的颠倒。
在法律层面,“谁主张谁举证”是基本原则。
既然家属认为救助者撞了人,就该由他们拿出碰撞痕迹、目击证人等这种证据,而非让救助者证明自己“没撞人”。
央媒明确提出,破解“扶不扶”困境的关键,在于公安机关主动介入。
相较于普通民众,公安机关拥有专业的侦查能力和资源优势。
像调取监控、勘查现场、固定证据这些事他们办起来会更迅速和规范。
在江西抚州就有一个绝佳范本。
一位17岁少年搀扶老人反被诬陷殴打,警方迅速介入调查,通过监控还原真相。
不仅认定少年为见义勇为,还对打人的老人依法行政拘留。
这种“该表扬就表扬,该惩罚就惩罚”的态度,既维护了救助者权益,也彰显了法律正义。
央广网还透露了律师给出的专业意见。
在《民法典》中又明确规定,捏造事实诬告他人构成名誉权侵权,受害人可主张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赔偿。
在《民法典》中又明确规定,捏造事实诬告他人构成名誉权侵权,受害人可主张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赔偿。
同样《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敲诈勒索、诬告陷害的行为也有明确处罚规定,最高可处十日拘留并罚款五百元。
若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诬告陷害罪或敲诈勒索罪,面临刑事处罚。
以尹先生遭遇的“索赔3万+刑责威胁”为例,即便家属未拿到钱,其行为已涉嫌违法,完全可以立案处理。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它如何对待善意。
热心帮忙反被讹诈,伤害的不仅是救助者个人,更是整个社会之间的信任。
这样的事情一次次上演,最终受损的是每一个可能需要帮助的人,毕竟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会遇到意外。
发布于:陕西省鼎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