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配资可信炒股配资门户,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上响起了悠扬的口琴声,旁边伴随着酒杯轻碰的清脆声与世界各地富豪们的交谈声。悦耳的旋律与喧闹声交织成一幅繁华的画面。然而,这一切在一声震耳欲聋的撞击声后戛然而止,所有声音瞬间转变为慌乱与惊恐。
那天,泰坦尼克号——世界上最大、最昂贵的邮轮,与一座冰山撞击,沉没于冰冷的大西洋。它的首航变成了永远的诀别。第二天,沉船的消息几乎登上了所有国家的新闻头条。那个时代无线电刚刚诞生,信息传播之迅速,足以显示世界对于这艘传奇邮轮的关注与重视。
这场灾难夺去了泰坦尼克号上2224名船员与旅客的生命,最后只有705人幸存。而在营救和统计过程中,令人震惊的是,竟然有8位顶级富豪,他们买下了花费一生积蓄才能获得的头等舱船票,却未曾登船。那么,这些幸运的富豪是谁?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错过了这次航程呢?
展开剩余83%进入20世纪初,飞机还未成为跨洲旅行的主流,蒸汽邮轮依然是跨洋旅行的主力。那时,坐上豪华邮轮,尤其是能够前往大洋彼岸,是许多人人生的重大转折。许多人甚至为此倾尽毕生积蓄,只为买到一张顶级的船票。
其中一位幸运儿德莱塞,他并没有为船票花费巨额财富,但他的经历也充满了不凡的意义。德莱塞的父亲是德国移民,原本家庭贫寒,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了一位纺织厂的小老板;母亲则是农场主的劳工。由于父亲经营不善,家中遭遇了大火,家庭陷入困境。德莱塞从小便常常和哥哥们一起去街头卖小商品补贴家用。15岁时,他将自己积攒的钱投入到芝加哥的学业中,做过许多兼职,最终进入报社,开始了新闻事业。
此时,德莱塞深切地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艰辛与富人们的奢华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开始将这些差距写进小说。随后,他凭借《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小说中锐利的社会评论直指贫富差距,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40岁时,德莱塞准备结束欧洲之行,偶然目睹了泰坦尼克号的豪华与壮丽。他决定登船返回美国,并且认为这次旅行能为他的写作提供更多素材。然而,出版社认为船票过于昂贵,没有性价比,再加上德莱塞的作品在上流社会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最终未能实现登船的愿望。于是,出版社为他换了另一艘船的票,虽然错失了泰坦尼克号,但也让他逃过了一场生死劫难。
另一位幸运儿赫尔希,与德莱塞不同,他已经是当时富甲一方的糖果大亨。赫尔希出生于宾夕法尼亚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叛逆不羁,14岁前辍学换过7所学校。15岁时,他开始在一间糖果店当学徒,并对糖果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努力,赫尔希发明了革新的巧克力制作技术,并成功建立起自己的糖果王国,成为美国的糖果大亨。
当时,赫尔希夫妇正在享受事业的巅峰期,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家乡的学校。他们原本已经购买了泰坦尼克号的船票,然而,由于助理的错误操作,他们错登了另一艘船。事后,赫尔希和妻子感慨,认为这次失误是上天的眷顾,保住了他们的生命。从此,他们更加坚定了投身公益的决心。
对于富人来说,乘坐豪华邮轮不仅是享乐,更是身份的象征。船上的宴会和歌舞表演往往成为商界谈判和社交的场所。未能登船的摩根就是其中一位。他出身于富裕家庭,年轻时便广交朋友,拥有广泛的人脉。摩根后来进入银行业并迅速成为家族事业的领袖。他投资了泰坦尼克号的公司,并被邀请乘坐邮轮。
然而,就在登船的前一天,摩根接到了老友的电话。由于朋友首次来法国,摩根决定留下陪伴,错过了这次航程。得知船只沉没后,摩根深感震惊,虽然财产损失,但更为痛心的是无数生命的丧失。他不止一次为遇难者提供资金支持,并决定不再涉足邮轮行业。
摩根的经历与另一位富豪,钢铁大亨亨利·克雷·弗里克相似。弗里克与摩根是生意伙伴,他的钢铁帝国使他年轻时就成了美国的财富巨头。弗里克计划和家人一起乘坐泰坦尼克号,但由于妻子在准备行李时摔伤,夫妻俩不得不放弃登船。得知船只沉没后,弗里克感慨万分,认为这是天意,避免了致命的灾难。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身上。他以船王之名闻名,曾将一艘小船变成庞大的船队,垄断了美国的航运业。在南北战争后,他转向铁路运输,赚得了巨额财富。晚年时,范德比尔特购买了泰坦尼克号的船票,却在登船前因目睹一位像已故儿子的陌生人而决定不再上船。最终,范德比尔特因身体不适未能登船,也因此躲过了灾难。
最后,还有一位幸运儿是虔诚的宗教信徒约翰·莫特。莫特作为一名知名的宗教工作者,一生致力于基督教事业。他和同事原本计划乘坐泰坦尼克号,但由于宗教工作上的紧急安排,他们放弃了登船。事后,莫特深感上帝的眷顾,他认为这是上帝让他完成更多使命的安排。
这些未能登船的顶级富豪们的经历,不仅是巧合或运气的体现,也让我们明白了命运的无常。在那一刻,冥冥之中的力量让他们远离了灾难。这也提醒我们,人生充满变数,我们应珍惜当下,活在每一个珍贵的瞬间。
发布于:天津市鼎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